施密特提出的接受与确认理论
施密特的背景与贡献
施密特是20世纪后半期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被广泛运用的语言学习理论:接受与确认理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不仅需要接受新的语言结构和词汇,还需要确认这些语言结构和词汇在交流中的正确使用。因此,施密特提出了接受与确认理论,这个理论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接受与确认理论的核心概念
接受指的是对新的语言材料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认知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 感官输入:指人们通过听、读、看等方式获得新的语言材料。
- 理解:指人们在获得新的语言材料后,对其进行理解和判断。
- 疑问:指人们在接受新的语言材料时,对其中存在的疑问或困惑。
确认指的是对新的语言材料进行输出,认知过程的第二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 感官输出:指人们通过说、写等方式将新的语言材料表达出来。
- 自我修正:指人们在输出语言材料时,对其中存在的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 外部纠正:指人们在输出语言材料时,接受他人对其语言材料提出的错误纠正。
接受与确认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施密特的接受与确认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中,尤其是英语教学。在语言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接受新语言的能力,比如通过听力训练、阅读训练、视觉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提高确认新语言的能力,比如通过口头和书面输出、互相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纠错能力。
此外,接受与确认理论还对语言教学的评估和反馈提出了指导意见。在教学评估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敏感度、理解能力、输出效果和自我修正能力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语言水平。在教学反馈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