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易经
张爱玲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传奇人物,她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女性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感。然而,在写作之外,张爱玲还有一个独特的爱好——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在张爱玲的作品和生活中,易经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张爱玲与“易经情节”
“易经情节”是张爱玲自己曾经提到的一个词,它指的是她在写作中对于易经的吸引和借鉴。在她的小说、散文中,随处可以看到对于易经的引用和借用,比如《小团圆》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倾城之恋》中的“君子以临不惧,以不凌下,以和为贵”,都是易经中的名句。在《桥的两端》中,张爱玲更是以渐进的方式,用八卦的变化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变化,这种呼应程度之高,着实引人注目。
张爱玲还写过一篇名为《从《易传》谈起》的专题文章,其中介绍了自己从年轻时就开始接触易经并且对其深深着迷的情况。她在这篇文章中谈到,易经被认为是一个关于“龟纹”的书,也就是说,在易经初传的时候,它是以龟甲上的纹路为依据来进行解读的。这让张爱玲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在看到姥爷用龟甲占卜的情景,于是她对于易经就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易经对于张爱玲创作的启示
张爱玲之所以对于易经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在她看来,易经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经典,能够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思考的启示。她曾经说过:“易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上天告诉我们一个答案,我们必须以诚相待,然后交换体验的成果,生活和写作都是这样子的。”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了易经中的卜筮理论,让主人公林之轩在“查经”过程中得到了对于命运的启示。这种运用方式,不仅使得小说更加妙趣横生,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易经对于人生启示的作用。
易经与张爱玲的命运轨迹
除了在文学中的应用,易经还和张爱玲的命运轨迹息息相关。她曾经说过:“我一直对易经很感兴趣,非常关注它的变卦。因为我觉得,命运就是在不停地变化中进行的,只有能够“灵活变通”的人,才能够生存下去。”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也的确是充满了变化的。她生于深圳,长于上海,成名于香港,婚姻多次失败,晚年独居美国……但是,她始终保持着灵活变通的态度,从容面对着生命中的挑战。
易经和张爱玲,或许只是一种偶然的相遇。但是,在这种相遇中,张爱玲发现了一个世界,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因此,弘扬易经文化,传承张爱玲精神,也许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